室内改造
今天因为某个突然的灵机一动,想把宿舍改造一下,于是用了大概上午30分钟、中午30分钟搜查相关的资料,比如网上写的关于宿舍改造的教程,Before/After的照片,与室内设计相关的视频,以及宿舍改造需要的材料等等。
后来我总结了一下:墙的颜色很重要,必要的话可以刷漆;桌面、书架、以及其他的除了墙之外的平面,最好用壁纸贴上;可以安上一些小挂饰,比如铁网格、废旧黑胶唱片、海报、甚至爱迪生灯泡等等;收纳整理也很重要,如收纳盒;床可以安装床帘。
然而当我压下我的消费冲动,认真思考是否有置这些物件的必要后,我把以上这些全都否决了。原因如下:宿舍是公共空间,如果一面墙刷漆,其他不刷,会影响整体的美观,而且要让整个宿舍的人都同意刷漆,我个人觉得很麻烦且收益不见得高;我的桌面是木质的,私以为不用贴壁纸也挺好看的;我对那些小饰品也不感冒,也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物件;我东西很少,收纳整理在我这没必要;床帘更没必要,不解释。
对我来说,好的室内设计无非满足以下两点:一是有美感,看起来赏心悦目,为我提供情绪价值;二是有用,即能增加我的工作产出。而我目前的床下一隅,恰恰都满足这些需求。
桌子左边的柜壁可以贴便利贴,它作为我的最小思考单位,可以写我的年关键词、事项清单等等,这可以极大地增加我的工作产出;桌子上方,左边放的是我的护肤品、香水、酒杯等常用物件,随手拿很方便,右边则是书架,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;在桌子右边的格子里,我会放我的重要的学习笔记、Kindle、戴了好几年的Armani、以及其他经常会用到的小物件、比如小刀、眼镜盒、充电线、折叠伞等等。
所以我放弃了宿舍改造的一时冲动。
可供性
正当我想要放弃装修的想法的时候,我的眼前猛然间出现了两个购物袋,ZARA和H&M。于是我灵机一动,不如把它们当墙饰贴上?
贴上之后果然觉得很好看。
不过好在我是个问题宝宝,在喜悦的情绪下,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:
- 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么做?
- 为什么这两个购物袋可以当作装饰品贴在墙上?
- 为什么这两个购物袋贴在墙上还挺可爱的?
我很容易就能回答第一题和第三题:为什么这么做,因为在见到这两个购物袋之前,我一直在思考室内改造的事情,看到了购物袋,我的思维触点就很自然地把它们和之前的思考联系在一起,于是促成了这次偶然;至于为什么还挺可爱的,因为这两个购物袋本身设计感就很强啊。
其实真正有趣的是第二题,这两个购物袋明明是容器,却被我当作了海报贴在了墙上且毫无违和感。设计者设计购物袋的初衷就是让它们成为容器,但它们在这种情形下,没有遵循设计者的意愿,却被我进行了再设计,成了装饰品。
其实,可供性这一概念可以完美诠释上一段所阐述了的迷思,在1966年,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(James J. Gibson)提出。维基百科对“可供性”的定义是:“一种人和物的关系(relationship),这种关系是指人感知到来自于物的促发因素,而产生作出某种行动的可能。”
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精妙的概念,且被应用在了各个领域。我只能以我非常粗浅的理解,并借用例子来向你澄清这个概念。
假设在你面前有一个木椅子,在你眼里,它的功能是什么,就是坐,这个“坐”就是它的可供性。由此你可以推出,书的可供性是“阅读”,白纸的可供性是“书写”,等等等等。
这些都是我们早已习惯的可供性。然而,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可供性,难道就是对我们最有利的么?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,如果苹果公司认同手机的可供性仅仅是接打电话,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智能手机了。
现在的社会是创新驱动的,然而创新并不仅仅要单凭异想天开,头脑风暴。我们可以从可供性着手,通过发现其中背后的规律来进行创新。
吉布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可供性的方法:找到“不变的变量”,即基本可供性。
比如木椅子的可供性是坐,然而它有什么基本可供性呢?比“坐”更基本的可供性是“支撑”,从这个更基本的可供性,你可以推导出其他衍生的可供性,因为它可以“支撑”,那么除了“坐”,我还可以“站”在这上面,比如站在椅子上修灯泡什么的。
再回到我的第二题,这两个购物袋原来的可供性是“容纳”,然而我们可以发掘它更基本的可供性,即“纸张”,通过它身为纸张的特性,我们可以推导出它可以用来书写,可以用来绘画,甚至可以当作海报,成为一种装饰品。
最近买了一瓶俄国的三古拉依牌格瓦斯,比国内秋林格瓦斯好喝很多。原本想把空瓶子粘在墙上,但后来发现太丑,就此作罢。由此可见,新的可供性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现的,而是需要深思熟虑并实践检验的。
当你发现某一事物新的可供性的时候,它便被你赋予了新的生命;当你拥有发现可供性的能力的时候,你便有了一种发现创新的可能。日常观察,体验游历,开放认知,时刻记录,学习分析,经过经年累月的时间积累,你也能提升对可供性的感知力。